一个医院工作者,死于职场霸凌,在他回家的路上,血压过低后撞上护栏,粉身碎骨,他的执念吸引了河童(镇水兽),最终替他回家,“吃”上了那顿本该和父母一起吃的饭。 一个考上师范大学,梦想当老师的学生,经历了父母双双离世,被迫公司离职后,他孤零一人,在天桥下听流浪汉讲话;他纹了仕女图,陪伴他,与他讲话,但他们永远不能见面(背对背)。那一年冬天,寒流来袭,他再去给流浪汉送被子的路上,死于心肌梗塞,变成了没有名字的尸体,成为了一名大体老师。(死后,他终于成为了老师)(我真的哭死) 失去孩子的父母,在路口放置了一块巨石,保佑那条路上的孩子。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总把其他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守护神(路障)的孩子看他可怜,跟他走,弥补了这位父亲的遗憾。一永请守护神给这位父亲编制梦境(假死),经历一次和孩子相同方式的死亡,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是什么样的痛苦,也了解了孩子对他的爱。 一个七岁小女孩,因为一个发卡,死于成人的嫉妒;一个做妈妈的人,杀害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她觉得小女孩的妈妈(何姐),嫁了个有钱的老公,所以,可以开一家手工艺店“随便玩玩”;而自己拼死拼活,加了一个平淡期、没钱的老公,她认为何姐的生活才是她该过的。 ✨嫉妒一旦产生,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但它会慢慢的晕开,一旦晕开,就会扩散,扩散到自己都无法控制,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在黑洞里,一个人,孤零零的待着,会更加渴望洞口光望增长。终于,嫉妒吞噬了原本善良的心,黑暗战胜了一丝光明。 柜子里遭受父亲暴力虐待的双胞胎兄弟,哥哥为了保护弟弟,引走了父亲,他本来也可以活的。他死了之后,一位弟弟仍然在遭受父亲的暴力,(形成执念)在那个工厂中 继续保护他的弟弟。 谁能想到啊,最终大boss竟然是甜品师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剧透在前六集)
诸如《楢山节考》这些沉重电影,则在不断拆解赴死行为背后的真荒唐与假慈悲,催生跟悲壮的英雄叙述不同,但同样能把生死放大到超越个体的效果,这便是另一个方向的包装。
也可以拿内地院线来作一个简单观照,就是死亡出现得不少,但真正直面死亡的电影不多,比如《妈妈!》,只能半遮半挡地用开放性结局来暗示对生命的掐灭。
相反,日本经典《入殓师》敬重死亡,诚待生活,是大银幕上少有的对这一话题的升华,而《人生大事》接续了丧葬职业被人投射的轻视,以当事人本身姿态的转变,构设经事之后的相似领悟,但是舍下日式优雅与哀伤,走了中国「接地气」的悲喜剧路线。
这是一部书法主题的奇幻剧诶。
有些本会显拖沓的情节都用搞笑丰满了,搞笑不生硬,很丝滑。
都是精怪化形或附尸。《魔道祖师》说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变的,是为“怪”。《济公传》里,有人用泥捏个人形,对着它说话,给它“喂”吃的,它就会有意识、会“成精”。《中国妖怪故事》里这样的“怪”俯拾皆是,大家相信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可能成精,或是和人呆久了,“沾了人气”;或是形状肖似人形;或是受了人的“供奉”等,承接了人的精神力量(愿念、执念、怨念等),都可以是成为精怪的契机。所以对着一幅背上的刺青说话、用心,这刺青就能“成精”,可以逗弄人类,作祟,“化为人形”,“玩玩灯具开关”“摇摇床”“对着镜子梳梳头”。
剧中除了男一男二青春期仇怨有些无厘头,其他地方都很合理、合逻辑,每个人物都有血肉性格、有自己内在驱动力,比如,刚觉得公交车被撞成那样不合理,就发现是飞机撞的;比如,男主昏迷了两年,醒来果然给了点做复健的情节;比如,男主第一次看到尸体,怕吓着妈妈才瞒着妈妈,第二次看到精灵,没那么可怕了也生气了,就大声喊妈来看;又比如,男主第一次发现有尸体会找上自己,就追问父亲的死状(想为什么父亲的尸体不来找自己),第一次发现幽灵也会找上自己,就飞赴当年的事故现场,寻找父亲的灵魂,因为男主智商在线且始终沉湎于对父亲的思念。一切情节、人物行为都很合理,看着舒服,不会有砂粒硌牙之感。(后面还有一个细节,蒲一永端俩水杯走路,慢吞吞、小心翼翼的,给人感觉是俩满杯水,虽然……我作为观众能感觉出来实际上是俩空杯子,还是觉得蒲端杯的样子蛮可爱的,符合人设,不算用力过猛。)
蒲一永复健时,妈妈说“以后我们想死就死”,旁边人说“诶!可不可以不要说那个字~~”,“死”在我们文化里,像“伏地魔”一样,是提都不能提的“忌讳”。而这部剧,一直在穿梭于生死之间,作为观看者的我都对“死”脱敏了。
个人感觉,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对爱的理解。死者爱家人,方式是生前隐瞒自己被霸凌的情况,死后还执着于隐瞒自己死态,都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后经主角母子无意中的开解,终于放下执念。爱,是不瞒骗,不替所爱的人做决定,不自以为是地做“为你好”的事。
尸体回到父母家中,用生米,给父母做了一顿“饭”。生米有祭祀、鬼食的含义,看他慢慢玩弄米粒,我有种莫名的悚然感。
第二个故事,刺青男是位温暖的孤独者,沉沦在对父母的思念中,假想父母还活着,不停囤物;默默倾听“街友”(流浪汉)说话,对背上的刺青说话;他以己度人,用沉默地与人呆在同一空间的方式,来“陪”同事,让人“不寂寞”(其实让人感到不舒服);他特意参加每一场聚会,“多和人呆在一起”,结果反让人更感怪异。他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和能力,但不和人说话,只说与刺青听,“因为刺青不会比我先死”,甚至,因为是刺在自己背上的刺青,都不会像其他物品一样丢失、毁损,真正“与我寿齐”。他其实是个因害怕失去而不敢开始的人,因为害怕对方用死亡的方式离开自己,所以才不敢与现实中的人类有过多交流、不敢与人建立情感连接,只能和一幅自己背上的刺青交朋友。
老街友说,名字是给社会人用的,像我这样被社会抛弃的人,还要名字干什么。没有名字的意思,是不被人想起。有人说,死亡的顺序,是先肉体死亡,后接受家人朋友的告别(知道TA死了,办追悼会),最后是被所有人遗忘。而街友们,是反过来的,所有知道他们的人,大概都已遗忘了或不再去想、去提起他们了。
“街友”这类人,城市流浪者,本来会是最孤独的、沉默的、像林永川一样的人,但一旦街友成群,形成了小团体、小社会,也就有了社交、争抢、攀比、嫉妒,有了友谊、恨意、心机、孤立,就和社会人没什么区别了。林永川和他们相比,反而更像个流浪汉,他如果没冻死,也许真会成为一个孤单的流浪者,默默地活一段时间,再默默地死去。(工作没了之后,一个房子无法成为他和社会的羁绊,他唯一的羁绊只剩下背上的刺青,这不是与人类社会的连接。)
第三个故事,两个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蒲一永的换位思考,“要是我,也不愿意被我爸找个人来当替代品”(蒲一永真的很会换位思考,在谢何安案中也是,“不是让她看见你,是让你被看见”,考虑了精怪自己的需求);二是蒲一永劝解丧子的父亲,“多想想开心的回忆”,小孩亡灵对父亲耳语的也是满满的快乐回忆,让我很感慨。
近日回老家,与父亲坦诚对谈,父亲对我说:“我以为在你的人生重要节点上帮了你,就算尽责了。”以此来解释他的不陪伴。可是,人与人建立情感连接,靠的是“快乐的点滴”,是“你给我买过我爱吃的、爱穿的东西”“你给我吹头发的舒适感”“你陪我玩耍的快乐感”,让我能对你有一个快乐的联想,而不是想到这个人,一片空白,或是“他帮过我几次”,那是人情债,不是爱。血缘不会凭空产生情感连接(那种连接是编造的,连东汉的孔融都说养恩大过生恩)。
故事四,何太太说:“我常想我女儿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她从小就胖,会变瘦吗?会喜欢长发还是短发?喜欢穿裙子还是裤子?”——啊,这剧里的亲情,对我来说都很梦幻。这位母亲,没有去定义自己女儿长大了必须是什么样的,而是看得见、会尊重女儿的“喜欢”。
故事五的受害者视角,儿童如此,女性、学生、在上司面前的下属,都是如此。
儿子爱母父、母亲爱女儿、父亲爱儿子、哥哥爱弟弟,还有,林永川很想能好好爱这个世界,把爱寄托在背部的刺青上。都是因爱生执着,这剧里没有一个精怪是因为嫉妒、恨、仇怨……而生,所以全剧恐怖而温暖。
最后一集,开始我觉得蒲中间醒来这一下多余,反正逃跑失败了又变成昏迷态,导演为啥不让蒲醒来就到作画环节呢?后面一想,也许是双方台词太多,用蒲合理的间接醒消解一下。
蒲一永被挟持,刚醒来,手被后绑,身处躺位,面对站立位的施害者,我的第一反应是——用力踹施害者膝盖,或用脚跟朝天蹬他下体,或双腿缠住他一条腿打滚、把他绊倒,然后迅速后退(后蹭)拉开距离、双手绕到身体前侧、站立、双手握拳或就近抓一个武器、始终面对施害者,如果对方已倒地或弯腰,就用踩腹、踩下体、踩咽喉、踩脸的方式,迅速强化打击。以我小时候的经验看,转身逃跑就会被追上暴揍,更何况是陌生的环境、双手缚后的体态。当然,以上只是我的幻想,蒲的方式已是最优逃生方式之一。后面蒲伺机用石头暴击施害者头部,也是教科书式的自救,可惜导演不让击中太阳穴。
终于,蒲一永自己的执念也被安抚了,与父亲有了一场正式的道别。这里好像心理咨询被催眠做了个梦啊,大梦方觉,就是下一季打怪之路。
真的是一位清醒勇敢和坚强的女性。
一下子失去丈夫、儿子重伤昏迷2年、爷爷也一直昏睡。不知道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她能做的不过只是直接上法庭挥的几个拳头然后用抚恤金买了一套小房子然后继续这鸡零狗碎的生活。
其实意外发生,对创伤最大的是还活着的人。比如剧中很多有执念的死者,压倒他们的往往是家人的离世。
不过她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乐观和坚强——是安慰从昏迷中醒来的儿子;是告诉来看望的儿子的朋友“他的时间停止了,你们的没有”;是强忍着眼泪一如往常的去理发店上班;是每天依然笑容满面的面对大家和生活。
好喜欢好喜欢
爱奇艺国际版新近完结的十二集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成为时下口碑仅次于《漫长的季节》的华语剧。剧集由中国台湾新晋女导演林冠慧自编自导,由凭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蹿红的曾敬骅,《罪梦者》中与许光汉有大尺度感情戏的彭千祐,以及曾经担任《西虹市首富》女主角的宋芸桦领衔主演,也请来杨谨华、郑元畅、郑人硕、钟欣凌等一众台湾实力派演员出演。可以说,爱奇艺国际版在这部台剧的制作上下了工夫。
不少观众首先是为《不良执念清除师》的题材所吸引,这是一部灵异主题的故事。但灵异的外壳下,剧集试图探讨的是人心的执念,并以此透视人性与社会议题。从更远的层面来看,《不良执念清除师》是国内外流媒体资本进入中国台湾省后,为台剧生产注入新活力的又一样本——它所具备的新奇、放松与澎湃的人文关怀,是“新台剧”的魅力体现。
《不良执念清除师》讲述的是,出身书法世家的中二少年蒲一永(曾敬骅饰),从一场车祸导致的漫长沉睡中醒来后,意外获得与化为人形的“执念”怪物对话的能力。蒲一永还被执念化成人形的怪物们缠上,他必须帮怪物们化解执念,并透过书法渡化万物。由此,蒲一永和医学系高颜值学霸曹光砚(彭千祐饰)、女警陈楮英(宋芸桦饰),三人误打误撞开始一场神奇的执念清除之旅。
世界当然并无什么鬼怪,但在文艺作品中,人与鬼怪处于不同的平行世界,大多数时候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人与鬼怪发生了联结。中国古代一众小说对这个奇想世界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比如《搜神记》《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等都有类似主题的精妙文字。这个文学传统至今仍然保留着。
进入大众影视时代,灵异成为诸多影视作品的表现对象。比如《不良执念清除师》以书法化解“执念”的创意,导演林冠慧就受到林正英僵尸片的影响。她在采访中说:“小时候看林正英的电影,他写下的符咒能用来对付僵尸,那绝对不只是朱砂跟黄纸的功用,还有灌注在文字上的心意。”
林正英以外,这些年来华语影视剧也有不少在执念上做文章的灵异故事。比如内地的《灵魂摆渡》;香港的《降魔的》《降魔的2》《金宵大厦》《金宵大厦2》;台湾省则有《通灵少女》《灵异街11号》,以及当下很火爆的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鬼怪灵异故事一直有其受众群。一方面,它带有轻微的恐怖元素,比如恐怖的形象、恐怖的氛围,超越观众庸常的日常经验,在让观众心惊肉跳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新颖、猎奇的心理满足。《不良执念清除师》中,执念会附着在各种人或物身上,比如破碎的尸块、无名尸背上的仕女刺青或者模拟失踪女儿的仿真娃娃,称不上太恐怖,却也并不稀松平常。
另一方面,灵异故事带来的恐惧并非难以忍受或令人折磨,观众的内心清楚地知道:这是虚拟的影像故事,现实是安全的。观众在获得紧张的体验后,又回归平静,一张一弛间也将日常生活中累积的压力释放出来,获得一种短暂性的放松与解脱。在《不良执念清除师》中,这就体现为无论执念的人形多么惊悚,或者执念背后有多么令人心碎的故事,它们最终都将一一化解。
“借鬼事写人情”,是绝大多数灵异故事的共同点,差别仅在于时代背景不同、人文风情不同,多少影响着“人情”的刻画。《不良执念清除师》化解执念,看起来只是“灵魂摆渡”或“降魔”的变体,但这部剧能够在华语圈风靡并收获好的口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执念”的重新阐释,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人性与社会的透视,更具现实温度,也更具普遍意义。
何为执念?剧中以人物之口解释:“(执念)是人心的一部分,你们的思念、悲伤、遗憾,人的这些执念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就是被映照出来,被映照出来具象化的生命。”执念不仅仅是死去的人不散的魂灵,执念也可以来自活着的人。只要人的意念足够强大、足够执着,形成浓得化不开的执念,它就可能附着在某个原本不具有生命的事物身上,并幻化为人形。
并且,执念不一定是负面的。导演特地解释,所谓“不良”指涉的是主人公蒲一永是“不良少年”,而非用来形容执念本身。有些执念可能是无法善尽的爱,是未完成的承诺,是挥之不去的思念。
这样的立意,让《不良执念清除师》超越了一般的灵异故事,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他人的奇观,也让我们反省自身的“执念”,让我们想到如何与自身的执念相处。不需要放弃,也不用丢掉,只是不要抓那么紧,并把每个信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剧中每一个执念背后,都有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构成当下社会的浮世绘。比如第一个执念,让观众窥见职场霸凌问题,并反思东亚家庭过于为对方考虑的爱或让放手更难也更痛苦;第二个执念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其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普遍孤独和无名者的“孤独死”,如何让社会“看见”那些需要帮助的灵魂,始终是值得更多深思的议题;第三个执念之下,是我们如何与挚爱的人“告别”;第四个执念,既让人看见爱之深切,也让人警醒妒之可怕;第五个执念则揭示儿童所遭遇的暴力问题……
说到底,剧中的“借鬼事写人情”,执念虽可能来自活着的人,但“人情”始终与死亡相关。对于国人来说,谈论死亡常常显得忌讳,也总是难以深入。《不良执念清除师》以执念为载体,尽量去剖析死亡背后的爱与怯,并从中寻找向死而生的勇气。而蒲一永身上所具备的善良品格,以及能帮一个是一个的仁慈,化解的不仅是那些不散的执念,也温暖了人世间的同行者,让剧集的人文关怀澎湃动人。
台剧曾深刻影响了内地观众,尤其是1990-2000年代的台剧“黄金时代”,使得众多优质的台湾偶像剧成为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只不过,2010年代也是台剧失去的十年。在台湾省这片人口2300万人的土地上,一度有100多个电视台、300余个频道,让电视台进入野蛮生长时代。电视台为了抢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鸡零狗碎的直播新闻成为电视台的立身之本,电视剧的制作经费不断缩减,粗制滥造一度成为很大一部分台剧的代名词。
但这不意味着台剧走入穷途末路,开放的创作氛围、多年累积的制作经验、大量的人才储备,都是台剧自身的优势。台剧的困境更多来自于收视的无力、资金的匮乏。如果电视剧不是只有电视台这个唯一买家,如果电视剧不再以收视率为唯一指标,如果台剧的资金来源更为多元充沛,台剧就会迎来新生。
事实也是如此。这四五年来,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崛起,Netflix、HBO、FOX、爱奇艺国际等流媒体平台纷纷将台湾省作为重要的华语剧集生产中心。平台有了,资金有了,观众也有了(甚至可以直面全球观众),台剧久旱逢甘霖,创作迎来大爆发。HBO带来《我们与恶的距离》,FOX带来了《想见你》,Netflix带来了《罪梦者》《华灯初上》《模仿犯》,爱奇艺国际带来了《逆局》《不良执念清除师》。
不同于台湾传统的闽南语乡土剧、根基深厚的偶像剧,流媒体时代的“新台剧”有了更多鲜明的特点:其一,制作更为精良。其二,题材更多元、视角很新奇,从政治、新闻、犯罪到奇异无所不包,故事的切入点常常小巧而别致。其三,现实色彩更为浓重、人文关怀始终是底色——新台剧”将台湾2016年“植剧场”“回归初衷,写好故事,道出真实人生,展开新局”的初衷发扬光大。其四,创作氛围宽松活跃,可以严肃端正地针砭社会问题,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能以自在放松的状态探讨很重的人生,比如《不良执念清除师》,剧中俯拾即是的笑点、有趣的CP组合,让这个灵异故事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感……
殊为难得的是,不同于流媒体资本涌入下的韩剧更多成为好莱坞美学的复制者,物美价廉的台剧获得更大的创作自主权,也得以保留更多中华文化的特色。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华语剧的国际化,但对于同根同源的两岸来说,在影视剧中读懂我们自己、在影视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比迎合他人来得更为重要。
——首发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第一线讲的就是一永帮助执念。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条主线。首先第一个执念(河童那个故事)人世间的生死离别,包括了一永和爸爸的离别,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执念。人心的希望所想便是执念,奇幻的一点是执念会化作人形,也拉开了序幕。咖喱饭那里真的是神来之笔。
第二个(林永川与刺青)我更偏重承认的是名字的意义,即人活在这个时间上存在的意义,真的让大家重新思考了名字是什么,是一种人们来过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痕迹,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得名字。
第三个(路障)我想讲的点是回忆,我们为什么要回忆?回忆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越是痛苦的回忆越要去经历,而不是逃避,也逃避不过去。因为置之死地后才能涅槃重生,在自己不堪绝望的那段回忆中汲取新的力量从而推着我们继续生活前进。就是一永说的把痛苦往前倒一点,能看到不一样的事情。
后面的娃娃,双生的故事我觉得没有前几个炸裂(个人观点)但是有一点要说的是娃娃和双生里面的演员真的演技很好。我觉得何姐,还有弟弟杨宇(天才枪手的男主角)。
还有我比较喜欢的一条线是一永一直在寻找什么是执念?最后一集也给了回答,但是不得不说最后一集的台词剧本以及警察医生的演戏很到位,很戳心。为什么说台词好,因为偶尔的一句或者两句台词会点亮一下,升华一下,给大家感动一下。例如“所长让你亲自来还杯子”我觉得这一句就很棒,大家都希望一永醒来,也说明了人心的力量,暗示了他后面一定会醒来。
还有就是一永一直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是该听爷爷的独善其身还是听自己的,他让医生做职业规划也变成了笑点,所以他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画漫画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但他因为很多原因,一直质疑着这个梦想。然而最后和爸爸的谈话那里他明白了,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自己喜欢,那就去做。还有他和爷爷并不一样,爷爷也理解了他。独善其身和坚持自己中怎么选择,一永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答案。
写在最后:湾湾真的这几年很棒,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始,并不像国产剧还一天姐弟恋,各种恋,他们更愿意去探讨一些社会上的事情,社会现象。这部影片也是,我不仅看见了对人生的思考,人存在的意义,还有亲情友情的探讨,以及台湾新生代演员演技的进步。这是我们想看到的,是大家期望的。
最后的最后,虽然这个世界上有着丑恶的一面,但是总有人在缝缝补补。而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相信人心的力量,只要你希望这个世界,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那么就会如愿以偿。
【蛇尾。结尾太仓促。没头没脑地用集合的方式上升高度 像中学生作文正能量结尾…有些遗憾!】男主姓蒲,是不是想制作一部当代聊斋(蒲松龄)— 借灵异故事,戳社会现象问题。虽然看似有点漫画感,追求轻喜剧效果,逻辑不严谨,但其实很多细节还是看出它本身的文化底蕴。它是明明有文化,却要制造轻松为了大众更享受,而有的作品是明明没文化没东西却故作文艺,我当然更爱前者。而且它的视听语言很棒。无论是惊悚感还是幽默感,它都用影像语言制造得很好。另外,那些配角的演技太好了,素养太好了,无论是情感,还是表达,还是气场非常成熟!比如天桥上娓娓道来的流浪老头,比如那位共情感超强的纹身师傅,都是有演员素养的老戏骨。
“至亲至爱的人的离世 不是来去匆匆的暴雨 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 ”
笔(蒲一永)墨(每一个被等待救赎的人)纸(陈楮英,楮是纸的意思)砚(曹光砚)的人物设定很有意思,以奇幻有趣的方式谈论严肃地生死主题,各种执念的切入点也不是完全常规,万物皆有灵,人是流动的,念是永恒的。
怎么会有恐怖剧一集八百个笑点😂😂
没有第二季的话我的执念会守在投资商和出版方床边,每天瞪着眼睛在旁边念:帮我🙂🙂🙂
感觉还不错,尤其是有一众实力演员的加持,曾敬骅和彭千佑的长相简直就是校园小混混和学霸bl文的顶配了。
“他在我们学校 做了七年老师”😭😭😭
追完六集也没激情继续追了,整体风格日化,不像灵摆有中国文化渗透感。和小时候看的一系列日漫异曲同工,单元也没那么奇情or深刻,不像传闻中那么神。认真在搞笑了,可惜本人笑点太高……
没想到连玄幻剧都拍不过湾湾了
林永川这一单元的故事太悲伤了,孤独啊,它始终回响在每一个角落,那填不满的思念太折磨人了,人群闹哄哄,“我”却无归途。
书法的美感+地方志怪故事+旅行一样的运镜,恨不得一次性看完。
故事偏日式+台味 奇幻輕喜劇..有百鬼+夏目的感覺 (但此劇是原創劇 沒問題) 演員演技或許不是最優 可是卻十足符合導演想要卡漫的調性 有漫畫感.台詞還挺好笑的.可以輕鬆觀看...表達文字 語言 念頭 皆會產生力量 不可小看...導演有反映台灣社會時事 主旨:圍繞失親生死議題 告訴眾人 首先要先愛自己 無能也無須自責 有餘力再助人 大家都是有缺點的人 唯有相互關懷 才能達到互助的社會... 灑花 ..結局太好看了 完整講好故事 這部雖有缺點 但我愛編導的心思 期盼再努力
想看第二季 幫我
为什么不一次性放出全集😭
男主叫“一永”,都是难写的字,世间万物的源头、兰亭集序的起笔。
大家没啥剧看了吗…?
多拍多拍多拍这类型的剧吧求求了,我好久没看到这类型的剧了,虽然节奏有点慢但我真的好喜欢这样的类型哦,好可惜我们做不了气哭!!!!!!!
题材/概念/设定都很有趣,把严肃的生死悼亡元素、遗憾情感包装成了奇幻喜剧,就是品质稍显一般。一开始没懂这个剧为什么能8.8分,但第三集开始,我悟了!这是一种「双男主没谈恋爱却又BL」的腐剧变种....所以评分其实是在这类剧的体系里。/ 近乎完美结局!这部剧后段明显优于前段,cp乱炖情感效果出色。
虽然……但是……国产剧学学人家台剧吧,别特么天天拍那些无脑爱情玄幻剧了
亲爱的立松下辈子不要遇到坏人,不要撞上栏杆,不要从窗口离开,不要念念不忘要陪爸爸妈妈吃很多咖喱饭🍛亲爱的小河神今天晚上会很冷蒲一永的衣服都给你穿啦!